艾小柯: 文艺是一种信仰

More Less
6 min readJun 20, 2015

这两年来,以“文”打头的词好像都在走下坡路,“文青”从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不务实、不亲切、不大众的小股边缘分子的代名词;“文化”在很多 情况下成了反语,似乎“没文化”比“有文化”更值得炫耀、声张、骄傲;“文艺”则是风花雪月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的总象征,甚至“文明”在某些语境下也改头 换面,潜涵义颇有引以为耻的嘲笑讽刺之意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社会演化究竟该令人觉得高兴还是沮丧。高兴的是无论如何,文学与艺术仍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受众群体;沮丧的是这种不同不再被尊重、被理解,而成了一种可被信手捏来的切入口,仿佛只要跟文艺有所沾边的,怎么都能成为茶余饭后笑讽揶揄的对象,简直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良器啊。

我很想知道这种大众态度的转变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如何发展起来的。回想一下,这种变化的分水岭似乎是在标志性的1989年。在那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之前,印象中,我身边的年青兄长叔伯都对政治政策、国家前途怀有无限的热爱与激情,他们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命运与发展道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整个八十年代并非一个生活优渥的年代,但大多数人的心思并不完全放在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这一件事上,他们还关心公正与公平,关心国际形势,关心很多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也缺乏渠道真正施加影响的某些抽象问题,比如意识形态的较量、科学与哲学的相对意义、国家的历史…

--

--

More Less

自由撰稿人,时评人,平等公义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