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张3丰:公交车作为隐喻 52岁男人最后的声音

More Less
4 min readJul 12, 2020

--

原文已经404,原文地址

张3丰 中产生活观察 3小时前

贵州安顺公交车特大事故,官方通报出炉了。这份通报值得好好阅读,它非常客观、冷静,但是也陈述了基本的事实和逻辑。

结论很简单,就和当初财新网的报道一样,52 岁的司机张某钢,是承租房被强制拆迁后,产生了厌世情绪,故意把公交车开进湖中,造成 21 人死亡(包括他本人)。

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常说的 “ 蓄意报复社会 “,有些媒体在转述官方通报的时候,也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使用官方通报的语言,就是 “ 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个人极端犯罪 “。

为张某钢所作的任何辩护都是不对的,这种行为绝对不值得原谅。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有一个潜在的看法,就是如果张某钢的行为,针对的是 “ 特定人群 “,比如,拆迁队,街道办,似乎更让人同情一些?

为他辩护是没必要的,但是想办法去理解他的处境,却是必须的,因为处在这种绝境中的人,绝不止一个。对一个社会来说,如何避免让人陷入彻底的绝望,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否则,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就会像那辆公交车一样,看上去 “ 正常行驶 “,却随时有危险的可能。

就这场具体的悲剧而言,” 社会 “ 挽回这个绝望的中年男人,可能有三次机会:如果拆迁没有那么 “ 果断有力 “,给他留几天时间,让他进去看一看,收拾一下(财新报道曾有细节,张某钢赶到现场,想进去被拦住了);如果他打政务热线,得到的回复再有温度一些;或者当他打电话给女友的时候,女友能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对他有一些恰当的鼓励并迅速找到他安抚 — — 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或者 “ 社会 “,并没有表现出挽回的意思。

这样,张某钢最后的行为,就是一种绝望的表达。官方调查也承认这一点,称他 “ 为制造影响 “。一个人决定这样做的时候,肯定知道自己也会死。连自己的死都不怕,还要什么 “ 影响 “?这是岁月静好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这也正是张某钢 “ 最后的斗争 “,他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反抗社会或者命运加在自己身上的巨大不公。那种 “ 不正义 “ 的限度,超过了自己生命的承受力。

但是,媒体用 “ 报复社会 “ 来形容这种行为,并不恰当。” 社会 “ 是什么?如果我们把社会理解成政府和个人之间 “ 地带 “,那在张某钢案件中,社会也是无辜的。

导致张某钢 “ 厌世 “ 念头的事情有很多,个人层面,离异,身后困难,看不到希望,甚至所为的中年危机,都是因素;政府方面,拆迁(为了加快发展),没有领取赔偿金(40 平米 7 万多块,张某钢认为太少),申请公租房被拒(政府理由可能也正当) — — 在他房子被推到那一刻,也就彻底推倒了他的人生。

--

--

More Less
More Less

Written by More Less

自由撰稿人,时评人,平等公义追求者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