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社交媒体对女权主义带来了什么
1替代性的学习过程,不同于大学课堂,大学不提供女权主义者学习过程,是孤立的,偶然性的。
社交媒体提供很大便利,资源可以找到,公共讨论,达到一定共识。
2年轻人为主角,扩展行动目标,公民觉醒本身就是我们的目标。
不仅是改善女性境遇的过程,也是民主化进程
社交媒体的两个作用之二:开放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环境;可能的第三,实现了一个目标:公民的觉醒,这本身也是女权主义行动者的目标之一,而非仅仅是手段。女性境遇的提升,这与民主化的进程是有关的
(作用之一似乎是学习的过程?不确定)
主流社会对待女权的方式(女权主义进入社交媒体的三个阶段):
一、减少存在、无人关注、象征性的歼灭(10年代的微博主导者 女权之声的艰难时段)
首先我们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没有人关注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在当时同样是金字塔式的,由自由派的意见领袖统治
线下:多样的问责性活动激励线上女泉圈的反馈,早期的社交媒体意见领袖拒绝/反对女权主义
当女权主义进入社交媒体阶段,其实能量是后发的,最早的2010年微博上围观改变中国,那个时候女泉主义是非常微弱的
13年 才初步进入一个成长期
后发和后期社交媒体的变化由很大关系
这种后发让女泉主义有一个额外的活跃,我们今天都还处在这个时期(吕成为”逆势“)
在整个公民社会思潮中,女权是这样的位置
手段:投放有争议性的话题;线下问责的活动 女权是社会性的;二、污名化;三、消费
14年第一次自发的抗议活动:微博针对周国平,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强大的女权主义者基础,当时做了很乐观的预测
阶级问题被严重忽视,只简单地归结为两性问题
自发的女权风潮:①聚焦于个人目标个人靶子;②女权问题被理解为两性问题:腐朽的男性和进步女性之间的矛盾;③忽视其中的阶级问题
2015年:第一次大规模的封杀,反春晚,女权五姐妹案
2015女权案 半场打压和博弈的开始 绝不是至暗时刻 而体现进一步打压:如线下空间被无限关闭,人们无法互相认识、信任、串联并扩大信任,也很难超越社交媒体的浅层社交,建立深层连接。“女权主义”的门槛也变得更低。
1,线下的活动空间被无限关闭,导致人们无法相互识别,从而不能相互信任,也不能通过串联来扩大,从而很难透过社交媒体来达到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