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编者按:因为疫情流行和大选临近,各种假新闻盛行。但是仅仅是辟谣文章是不够的,因为辟谣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造谣的速度。这篇文章分析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受众的心理因素,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假新闻,以及如何应对假新闻。
Fake News从哪里来
2020年,关于疫情的假新闻足以威胁到一个人的生命,关于大选的假新闻更是频频扰乱政坛,疫情和大选的“双重催化”下,信息的质量在中英文社区都令人忧心,中文社区更是重灾区。
“Fake News”这个词在上次大选的2016年,使用频率比平时增加了三倍多,当时在Facebook上,有利于特朗普的假新闻互动次数达到830多万次,而很多这样的假新闻并没有仅停留在社交媒体上。
2016年12月4日,一名男子手持一支攻击型步枪走进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家名为“彗星乒乓”(Comet Ping Pong)的披萨店,声称要“自行调查”这个餐馆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地下儿童性交易产业链的总部。这个地下性交易组织据指控是由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她的前任竞选主任John Podesta运营的。网络传闻这家披萨店的地下室里有儿童性交易,该披萨店甚至都没有地下室。该男子是因为受了右翼博客和社交媒体(例如4chan)上关于地下儿童性交易的广泛报道的鼓动,来做“自行调查”。他对餐厅的天花板开了数枪,索性无人受伤。
这只不过是诸多对该披萨店的威胁案例中的一起,皆起因于经过Facebook,reddit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站广泛传播的相关新闻报道。这类爆款文章如病毒式传播,但是,这不过是个骗局。哥伦比亚特区城市警察局官方认定,这是一条“虚构的阴谋论”。
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的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多产生自新闻从业人员,此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正规新闻媒体一般要采用可以交叉引用的信息源,如果只是孤证则一般不会采用。如果仅仅是单一消息源,正规媒体使用则会比较谨慎。而自媒体时代,网络上信息产生的门槛有所降低。跟传统纸媒相比,自媒体时代产生了更多的用户产生内容(UGC),因为人员构成更加多元,所以质量也参差不齐。传统媒体交叉引用的原则,自媒体人士不一定会采用,或者多不会采用。
最近播出的奈飞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社交媒体的两难),也对社交媒体上面推送新闻的商业模式做了深入探讨。社交媒体最大的资源就是用户数(user…